“对商业的进步永葆好奇心”
5253characters/3pics, reading time ±13mins
Audio Interpreter&Editor : Xenia
「方寸山」是CRR于2020年3月份开播的一档业内直播栏目,每期将邀请到一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分享其经验与想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与更多“同好”和“同类”,一起交流学习。
鉴于直播栏目的时间要求较高,难免部分读者朋友因为种种原因错过直播,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传递每一位嘉宾分享的精彩内容与观点,因此我们会在每期直播之后,对上期内容进行梳理,力争以更加清晰直观的文字,完成二次输出。
「方寸山」直播栏目第四期如约而至,这次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MANA国际新媒体艺术产业及媒体平台董事长张庆红。
·董事长 - 因维企业管理咨询
·创办人 - 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非盈利新媒体艺术机构
·董事长 – MANA国际新媒体艺术产业及媒体平台
中国艺术与科技交互转化生态的推动与探索者,从事艺术与学术、艺术与公共、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商业、艺术与文旅文创产业的应用与实践。
2013年创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是中国较早致力于媒体艺术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公共教育的非营利机构,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在国际新媒体艺术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2016年3月创立国际新媒体艺术内容分享与推广平台MANA,是国内率先进行艺术与科技创作者、创作内容集聚与商业对接平台,也是进行新媒体艺术产业化的先锋行业媒体平台。
3月23日晚8点,MANA国际新媒体艺术产业及媒体平台董事长张庆红,通过「方寸山」线上平台带来了关于新媒体与商业运营的三点理性思考。
其根据自身8年的新媒体艺术与商业地产的从业经验,结合时下商业项目营销痛点、消费者体验升级需求,给出了不少重要的项目参考性意见,引发行业深思。
实际上,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新媒体艺术领域尤为热闹,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地产,还包括文旅、文娱以及其它的应用领域。
面对行业热潮,张庆红首先就“新媒体艺术”这一名词,作出了非学术性解释。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很难说有一个不管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商业应用领域,都被公认的标准定义,引用较多的是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给出的定义。
百度名词解释
对于新媒体艺术来说,它跟互联网新媒体有一定关联,但并非一个概念,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
可以是新旧层面,同时也有不稳定的在升级迭代的一个动态更新的概念。
词源上虽然都跟传播、传媒有关,但这里更多的会被理解为是媒介、载体。简单来讲,可以认为是新技术产生新媒介。
因此,现代语境下,“新媒体”就是新技术、新科技产生更多艺术的呈现方式,呈现出更多新内容、新形态,比如交互式、沉浸式等新媒体艺术范畴。
当然,新媒体艺术在不同界面、不同视角下,还有很多说法:多媒体艺术、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
在对新媒体概念进行简单解读后,张庆红回到商业运营领域,分享了商业运营中什么是最核心的艺术。
张庆红谈到,近几年与商业项目合作,无一例外,是因为新媒体艺术。而这一艺术形态的爆发,也让新媒体艺术有了“烂大街”的趋势。
当今,商业项目启动,必然会涉及新媒体艺术展览、作品装置、艺术节等。商业市场都在谈艺术与科技,谈新媒体意识。
张庆红表示,对商业地产来说,不是所有的项目、空间、产品、品牌都适合去追求所谓的新媒体艺术。
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艺术发展史,传统的艺术,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平面设计,这些都是非常基础、重要的艺术形态。
张庆红分享到,“做商业项目的过程当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品牌,产品定位,项目分配预算,空间的状况,受众人群的审美、年龄结构、知识背景,来选择合适的艺术,不需要盲目去追求新媒体艺术。”
对于大部分的受众人群,更好理解的可能还是基于传统美学的绘画和雕塑这类艺术,毕竟是几千年来人类达成共识的艺术语言。
新媒体艺术则是因为结合了最新的科技,在交互性和娱乐性上表现更为突出,对偏娱乐型的、快餐式的、网红式的消费,具有一定优势。
“作为商业项目,网红可能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何长时间的维持项目的生命力,如何让艺术与商业真正的产生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好的商业产品,还是基于项目本身定位,并没有必要为新媒体艺术而新媒体艺术。”
张庆红老师建议到,商业运营还是应该谈艺术,不要去谈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只是艺术的其中一个选择。
在商业运营里面,我们为什么要介入艺术?艺术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
“事实上,从商业项目与我们对接沟通的部门安排上,就可以看出这一商业项目的艺术诉求和定位,这其中涉及到市场部、工程部、设计部、营销策略部,总经理、董事长偏战略层面的沟通。“
过去几年,甚至于当下,艺术在商业运营里,或者商业项目里占比例更高的需求属性是源自于美陈的设计、营销的诉求,这自然是为给品牌进行导流。
张庆红认为,若未来艺术对商业项目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市场部门,是对艺术的功能价值和产出一种特别表面、肤浅的理解,艺术深入到项目或产品本身才可擦出更大的火花,发挥艺术真正的价值。
比如,与产品设计部门进行交涉沟通。针对产品升级、新的定位、新的业态规划,在过程当中,一起去探讨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可能性;
比如,与决策层沟通。合作伙伴要推出一个新项目、新产品,甚至一个新品牌,做商业与艺术的融合。
艺术应该更多的介入于商业新产品的研发、新策略的升级,而不仅是停留在美陈或者市场的功能。当然,如果艺术与上述两者很好地进行了结合,自然也会附带美陈的功能、市场营销的功能。
但目前的现状是,市场上的艺术案例,大多的底层逻辑,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美陈和传统的市场思维。
回到商业项目引入艺术的初衷,其中一个逻辑是,与场景体验、场景打造有关;另外一个逻辑,也是张庆红更加认同的逻辑——与消费升级有关。
消费升级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美学的涉及,就比如说“网红“这一代表现象;另一个是更高级的需求,商业消费与精神消费、健康消费、情感消费的结合。
艺术介入到消费产品升级,同时也可能会介入到服务设计的升级,这样,艺术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张庆红谈到,之前在商场做一个展览,除了市场和美陈的功能之外,它的投入产出的逻辑,可能最主要的就是票房。但实际上,商场里的艺术展览有很高票房的成功案例凤毛麟角。
其次,还有衍生品。但商场艺术展览的投入和研发其实还处在一个非系统和产品成熟度不够的阶段,所以衍生品的回报也不是特别乐观。
基于这些问题,张庆红也提出了两个产生回报的新方向和新思考。
一是,艺术与产品研发结合。沉浸式,不仅限于影像的沉浸,可能是沉浸式场景——游戏场景、戏剧场景,场景本身和商场或店铺的消费功能相结合。
通过艺术手段的介入,与零售、餐饮、娱乐场景进行融合,产生沉浸式的产品。无论是通过售票的方式,还是通过消费者达成,实现零售相关转化。
二是,艺术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售票模式不是不可行,但是定价和展览的体量、内容形态等,其实还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当中。
很多新媒体艺术行业的从业者,还在针对不同的商业地产场景进行研发,小到两三百米,大到五六百平,这都是一个过程。
实际上,是内容生产方或者创意方,与商业地产的研发或者策略方之间,在内容研发过程和产品研发过程的不同步。
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形成好的艺术氛围商业,项目方与机构在合作过程中,就需要提早与项目决策层和产品研发层进行沟通,在内容研发上与商业产品研发同步协助,这才更容易选择对的IP、对的艺术形态和对的市场营销策略。
1、艺术应该是有更强的衍生或者创造出新商业产品研发中心的功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工具或者媒介可能;
2、艺术不应该只是一个市场预算、市场费用的投入,更多的应该是一个产品、品牌策略的研发。
在商业运营或商业地产端,现在大家似乎需要的都是一个展览,一个艺术作品或装置。但实际上,做展览的目的是为消费者,那消费者看展览的目的是什么?
这所对应的就是网红展,但这类展览的品质并不算高,所以最终真正促成消费、导流的成功案例也不多。
但事实上,艺术更多的应该是互动的活动,建立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除了功能之外的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关联和连接。
只有消费者对艺术本身的内核产生共鸣,甚至通过一个艺术的项目对艺术的认知与审美,对世界观产生了影响,达到某种心智的锚定。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艺术需要“说话”,当很多艺术品不会说话、不被解读,就意味着不会产生作品与受众与商业之间真正地关联和锁定。
结合展览的调性和主题,选择在展览期间做一场讲座、沙龙,或是小竞赛等日常关联性活动,并在营销上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让公众能够快速理解和吸纳这个展览主题,在这样一个艺术语境之下,让消费者近距离的走进展览、走进作品,并在对应的活动中去解读艺术家的背景、解读作品的内涵。
这样,作品展览就变得更加“鲜活”。一个哑巴展览就变成了一个会说话的展览,就变成了受众人群的知己,变成了精神的共鸣。
通过主题形式的转化,让展览和消费者真正产生了关联,产生了化学反应。从而潜移默化的让产品进行了升级,潜移默化的在消费者心智当中抛了非常精致的锚。
让艺术品会说话,让艺术品跟受众人群产生对话,这才是艺术在商业项目中运行的更重要的部分。
展览只是表面,只是冰山上露出来的一角,活动才是水面下更大的一部分。
张庆红:这其实是一个很有的代表性的问题,但并太不重要。因为艺术和网红并不是二者选其一,或者有冲突的关系。
开个玩笑,分辨一个展览是不是网红,你就看网红脸多不多。
我们不用去反对网红展,网红展当然也有它生存的土壤或者说有它生存的价值,只是说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做网红展,网红展能给项目带来什么?
任何一个项目都是有短期的诉求和长期的诉求。短期为了带人流、提升提袋率,网红展也是可以选择的。
但实际上,因为商场更多是基于商圈的运营,商圈是生活和工作在周边的人,相对稳定的人群。如何锚定他们,如何与他们建立持续稳定的和高品质互相认可的关系。这是靠网红展不容易建立的。
当然,如果项目可以隔三差五就引进一个网红展又另当别论了。实际情况是,随着大家的视野越来越宽,网红展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Q:商场全面靠品牌提供公共空间的内容支撑,可否实现?如何呈现?
张庆红:前段时间有个很经典的案例SKP-S,这个商场就有点像是一个策展人的角色,商场统一的归口去对接相关的艺术创意团队或者资源,然后把各个店铺和公共空间变成品牌的展厅,整个商场策了一场展览。
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商场的预算费用、品牌的预算费用,大家共同合作来做了一个这样的项目。
Q:待疫情好转后,消费者线下体验需求或许有所增强,就这一情况,可否给商场提一些线下艺术策展上的建议?
张庆红:首先,应该量力而行。因为整个大形势肯定不会特别好。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我觉得可以做一些相对务实的活动,比如相对轻量的、小而美的项目。
其次,改变我们商业运营方、商业地产方,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局限在一个供求关系上,可以成为合作伙伴,去挣市场的钱。
双方通过这样的合作,共同去做一些很现实的项目。通过品牌赞助、通过票房,通过带货、文创,或者说品牌买单等等方式去产生回报。
对商场来讲,找个合作伙伴,商场可以追求营销层面的投资回报,内容生产者追求财务层面的投资回报,大家各取所需,商场提供空间、提供受众人群,然后内容创作方提供创意、提供内容生产,这是比较可行的。
另一方面,对内容生产者或者艺术创作者来讲,对于市场的认知、对未来的市场的价位段,哪个价位段是比较合理的,我觉得都需要重新去做一些认知。
随后,CRR会推出下一期「方寸山」直播的内容预告,敬请关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方寸山」小书童,进入微信直播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为CRR原创版权,部分资料信息由项目方提供。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仅用于行业学术交流用途,如有权益疑问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内容需读者自行甄别接受,与本公众号的主体企业无关。
独到视角 | 犀利表达 | 客观评述
商业地产志(Commercial Real Estate & Retail Research,缩写CRR)是以商业地产及实体零售为细分关注领域的垂直自媒体。3年多来,CRR以独到的行业视角及客观的行业态度,对商业地产及实体零售行业的重大新闻、热点动态、行业大事件进行不聒噪的记录与分析,发布第三方视角专业观点,反映行业真实的发展动态。迄今为止,CRR已经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西安、重庆建立了城市合作站,更多城市合作伙伴亦在招募中,详情请致电邮terry@magicgell.com。
Tags:
商业运营
新媒体艺术
方寸山
新媒体
转载:感谢您对我们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CR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