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石公园,单是这个名字就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
我,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藏在成都Regular里的一家店,而Regular是近几个月突然冒出来的话题项目。
几个月前,CRR旗下商业地产志推送了一篇有关于Regular的文章:公园地下6500㎡的存量商业能有多大想象空间?REGULAR给出的答案堪称一则典藏级范例。
该篇内容一经发布就收获了超高的阅读量和关注度。
而我,也有幸通过这个项目,认识了不少有意思、有故事的品牌,荒石公园是让我最迫切想要分享的一个。
2010年,两个年轻人在成都小通巷开出了一间售卖原创小物件的工作室,即是荒石公园最初的样子。
同为学艺术出身的两位主理人小熊和小哲,是在高考之前的艺考期间认识的。或许是志趣相投、三观相合,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于是,才慢慢有了接下来十余年的关于「荒石公园」的品牌故事。
小通巷是一个什么地方呢?在很多人眼里,它是成都式慢生活的代表老街巷。甚至可以说,成都最早一批的所谓「网红店」有不少或都发迹于这里。
2012年小通巷拆迁,荒石公园的工作室被迫关闭,转而搬到了红墙巷。
一方面源于两人自己对于美食的天然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收到不少客人的建议与启发,红墙巷的门店开始新增下午茶、咖啡甜品等产品。
并且,基于「手艺+创意」的双高分,小熊和小哲的店快速火爆起来,成为一家标准的「网红店」。
那时候,小熊和小哲在店里推出过几款花草茶,他们特意为这款茶手工制作了特别精致的茶卡,非常受欢迎,有不少顾客特意为此前来。
现在回想,比起同样耗时且工序复杂的烤蛋糕,他们仍觉得晚上收工之后制作茶卡是感觉更轻松快乐且最怀念的一段时间。
另外,小熊和小哲也是成都最早一批尝试并创新「盆栽咖啡」的人。
奶泡要打得十分及时,上面的咖啡粉/抹茶粉要磨得非常细,必须得用大小合适的四片叶瓣的薄荷……
不管做什么,他们都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在一些细节上,单是这一点,就足以看出这两个小伙子身上的「工匠精神」。
对产品的诸多用心,就算藏在细微处,也总是会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正向反馈。
即使不做任何形式推广,也多次拒绝了第三方美食平台的邀约入驻,两人的门店也常常人满为患,据说巅峰时门店员工多达13个。
听完这个阶段的故事之后,我认为,用「红极一时」来形容红墙巷时期绝不为过,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每天都像打仗一样」。
忙碌且有些忙乱的生活,开始让小熊和小哲感觉到「不舒服」。甚至在期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小哲曾一度「离店出走」,默默消失了半个小时。
他们说,「一个产品它可能是卖钱的,但不是我们想要的。」
接着,第二次搬店是在2016年,从红墙巷到了花牌坊,也是决定改变和突破的开始。
这次的店铺面积更大,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想法和规划。
两人商议决定打破之前的餐饮为主的店铺形式,融入更多设计空间的理念,再加入艺术品和小型艺术展览等内容。
比如将之前陆续收集的植物做成了相当壮观的13M的标本墙,还打造了一处充满浪漫诗意的「星空装置」,都成为每一位顾客必打卡的区域。
花牌坊期间,小熊和小哲又做了两件值得一说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亲手制作了100个独一无二的「手绘盘子」。
最开始画几个盘子本是为了搭配某一款甜品,但后来,越来越多的顾客都爱上了盘子本身。因为每一个盘子的图案都是手绘,所以每一个都不一样,甚至有人特地前来预订。
最终,两人足足画了100个盘子,除了某位顾客预定之后没有来取的一个之外,其他99个都被不同的人带走了。
一本是布面的,在中间位置做了镂空处理,然后每一页都会看到镶嵌在里面的一个植物标本;
另一本是木头面的,用松木板做封面,收集了非常多的大大小小的植物果实、种子、花瓣、叶片等,在里面穿插很丰富的植物标本。
这里又有一个小插曲——据说其中一本被一位当时的「同行」整个拿走了。
他们对我说,其实搬到花牌坊之后店铺依然很火爆,只是相比之前没有那么夸张。
可能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候成都各种咖啡馆已经越来越多——他们笑称自己的「过气网红」;
另一方面也和他们对于产品重心的调整有一定关系——他们直言「那时候心里已经不想再做餐饮了」。
削弱餐饮之后,腾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与创作——新的状态与节奏亦正在与二人的理想状态慢慢靠近。
真正的转机与抉择或许离不开一个名字——克里希拉穆提。
这是被称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的印度哲学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熊和小哲了解到了他的传奇故事,并对其的哲学思想充满兴趣。
「之前虽然在尝试很多事情,也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去做,但其实内心是有些摇摆和质疑的。
但是读了克里希拉穆提之后,会感觉到自己被肯定,甚至受到鼓舞,于是就开始变得更加坚定和坚信。」
所以,两个人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并着手调整原本忙乱的生活状态。不再有太多无用的焦虑,也不去考虑太多未知的因素。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慢慢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不会去盲目追求外在物质的丰富,而是想追求能让自己更舒适、更愉悦,或是让自己更自由的一个状态。」
这些话在我听来,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优先序被改变了——先充实自己的内在,先愉悦自我,再去慢慢丰满物质生活。
所以,小熊和小哲决定放弃让他们获得相当可观收入、但同时也让他们有些心力交瘁的「网红店」,并确定了下一个新的方向——做与自然相关的新品牌。
伴随着他们的又一次搬店,一座真正的「荒石公园」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
但其实从小通巷时期开始,小熊和小哲就开始与自然元素打交道,包括前面提到的手工茶卡、手绘盘子、标本菜单……这些其实都是他们探索、尝试和累积的过程。
而如今,就像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这种感觉就好比在小时候种下的一颗种子,经过一番跋涉、波折与成长之后,在某一个契机下,又与过去取得了联系。
这一次,这粒孕育多年的「种子」,终于开始发芽、生长,它的生命力也开始被看到,甚至被喜欢。
事实总是如此,当我们在构建理想蓝图的时候总是宏大且美好,而当要付诸实践时则会面临数不清的琐碎。
很显然,传统标本不能代表两位年轻人的创造力,也无法呈现荒石公园这一品牌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所以,将自然标本作为一种核心元素,然后去分类、解构、排列再组合,去尝试改变它固有的模样和状态,最终让大家印象中的「死物」,通过两位「匠人」的重新拆解与二次创作,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但是,即便他们手上只是大千世界中一小部分植物,也已经有上千种。
而且,如果将每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果实、种子、花蕊、花瓣、叶子、茎秆)都视作一种单独的材料,那他们的创作素材就真是不计其数了。
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里,他们在做的事情是缓慢的、细碎的,而且需要非常多的耐心、专注,以及相当高的操作技术和审美层次。
这和大部分讲求高效率、高利润的传统商业模式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是南辕北辙。
但在小熊和小哲的眼里,他们的工作正是一个发现美、收获灵感和创意的过程,所以,每天有事没事整理标本成为他俩日常生活中最愉悦的事。
「最开始是做自己店内的装饰,后来有客人主动问是否可以售卖,才发现它是有价值有市场有受众的。」
说起来,在过去超过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有业内的「伯乐」看到了这匹「千里马」,甚至三顾茅庐般地想要邀请小熊和小哲把店开到购物中心里。
但直到今年6月,我们才在Regular这样一个非典型的商业项目内,看到了荒石公园的全新门店。
「相比起大型商场,我们更爱独立门店,商场环境总是会让自由度受限,而独立门店不用统一营业时间,自主发挥的空间更大,也更接地气,容易和顾客拉近距离、产生故事。」
看得出来,两位主理人都是属于性格相对文静、内敛的人。但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也明确表示,其实不会刻意去拒绝与商业市场的更多合作,本身并不排斥商业,因为,最好的艺术往往也是最好的商品。
所以,当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商业空间时,两人还是心动了、被说服了。
尤其又结识了能够给予他们充分创作自由的合作伙伴,让他们能够把门店做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在这里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
盈利之于大部分商业而言当然重要,但在一小部分的商业人眼中,消费体验与情绪释放或许更应该受到重视。
如Regular这样优质且特别的商业项目,它或许只需要吸引同类足矣。而这样的想法与运营思路,似乎也正和荒石公园这样身处其中的品牌们不谋而合。
而当它们真正把城市中的「同类们」都吸引过来之后,盈利自然水到渠成,而正向的情绪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更显珍贵。
两位待人和气、语言温柔的小哥哥,说这里能够看到一个植物的「后半生」——
许许多多的果实、种子、花蕊、花瓣、叶子、茎秆……被搜寻、发现、风干、拆解、分类、组合……在荒石公园,它们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编号与档案,每一个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一次的荒石公园,采取了柜式抽屉的形式进行分类,顾客需要像「开盲盒」一样亲自拉开每一层查看其中不同内容,体验感既新鲜又惊喜,可以说是为大源中央公园量身定制了一座随时在更新的自然博物馆。
曾经也有客人表示,如果要照着店里的某一幅标本做应该不算特别难,只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细心。但真的实践下来才发现其中的关键——
这里的每个作品都不一样,而且都是无法用机器替代制作,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材料,也没有标准化流程,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有自己独有的创作过程和故事。
正如题目所言,他们的每一件商品,都是大自然的孤品。
里面除了有上千种植物的形态,还有小区路上捡到的羽毛,朋友赠送的花花草草,以及顾客从别处的旅行中带回来的石头与贝壳……
回想我第一次走进荒石公园的时候,先是被大面积的玻璃橱窗所吸引,然后站在门口的标本画面前看了许久,最后恨不得把里面每一个大大小小的作品都仔细观察一遍,甚至还想听听它们各自的故事。
此刻,故事听完了,对于小熊和小哲,我心里除了很多的敬佩,还有更多的羡慕。
毕竟,这世间有多少人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CRR的「自媒体朋友圈」